
黔西县锦绣学校和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区俯瞰(资料图)。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4万人),搬迁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三分之一、占全国搬迁贫困人口六分之一,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任务最重且唯一彻底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的省份。统筹谋划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教育资源配置,加快规划建设安置点配套学校,全面保障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就学需求,既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按时高质量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
根据2020年春季学期组织的最新摸底调查,全省842个安置点188万搬迁群众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需求38.18万人,其中学前三年儿童7.53万人、小学生20.65万人、初中生10万人。通过充分统筹利用安置点周边原有教育资源和大力度规划建设安置点配套学校,让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在家门口上学无忧,同等享受城镇教育资源,切实增强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搬迁群众子女受教育程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将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十三五”以来,贵州在充分统筹共享安置点周边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安置点配套学校规划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81.46亿元,其中统筹相关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74.03亿元、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14.55亿元、市县级筹措及其他资金92.88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安置点配套学校669所,建成校舍资源555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3.65万个,其中2020年挂牌督战96所安置点配套学校在6月底前按期保质保量全部建成,标志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教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促进了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重新布局和优化调整,扩增了城镇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保障,满足了所有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就地就近就学需要,为按时高质量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助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加快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化认识落细落小政策设计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全省教育系统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自觉强化政治担当,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将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作为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任务来抓,定位在“建好学校、配好教师、招好学生、办好学校、抓好党建”上狠下功夫、细化落实,确保搬迁群众适龄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助推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二是全面细化部署落地。省教育厅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保障工作的通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工作要求五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教育建设项目挂牌督战方案》等政策文件,全面系统细化部署安置点配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并建立厅级、处级干部定点联系制度,督导各地安置点教育保障工作。如遵义市正安县出台全面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五个三”惠民实施方案,创新建立单位帮栋、企业帮元、干部帮户和转户口、转低保、转教育“三帮三转”机制,多渠道保障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顺利就学。
多措并举抓实配套学校建设
一是完善配套学校规划。组织全省各地精准摸排安置点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入学需求和统筹原有教育资源解决就学情况,编制完善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项目规划。如铜仁市由市政府统筹安排,出台中心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安置方案,编制跨区域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规划,与安置点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二是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省级教育、发展改革、生态移民、财政、扶贫等部门加强协调、统筹资源、形成合力,多渠道争取和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转贷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券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现有教育项目中央和省级资金等有关资金,集中用于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县级政府采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争取社会力量捐资建校等方式筹措资金,努力保障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
三是加强督导压实责任。省教育厅每年多次召开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专项会议和脱贫攻坚教育保障会议、教育工程项目会议,采取台账月报、定期通报、实地督查、分片联系等举措,督促各地加快推进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确保项目及时建成投用惠及搬迁群众。中央、省级以及全省各地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成效时,搬迁群众家长、学生实地参观校园洋溢着极大的喜悦、收获和幸福感,搬迁群众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赏,切实解决了搬迁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为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是挂牌督战攻克堡垒。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对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进行挂牌督战,省教育厅通过实地核查核定挂牌督战项目、制定挂牌督战方案、组建工作专班、召开视频调度会和现场推进会、建立厅级处级干部包保挂帮督导机制(厅级干部包保建设任务艰巨县区、处级干部“一对一”包保项目)、实行“日报告、周调度、半月研判”督战制度、联合省纪委省监委派驻第十一纪检组实地调研督战、致函部分市县级党委和政府及其主要负责同志等举措,靠前指挥、深入部署,密集调度、高频督战,13名厅级干部和100余名处级干部下沉工地、一线作战,督导项目县(市、区)攻坚克难、艰苦卓绝奋战,实现了全省96所挂牌督战安置点配套学校在6月底前按期保质保量全部建成的目标,奋力夺取了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歼灭战全面胜利。特别是毕节市威宁县、七星关区和黔南州三都县等地,项目建设启动晚、项目数量多、工程体量大,2月底甚至3月初才实质性开工建设,一刻不停、一步不错、一天不误,调集精兵强将,精心组织施工,专班推进、专人盯办,严格落实1个项目“1名副县级以上干部+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1名项目建设技术人员”的工作模式,抢晴天、战雨天、斗夜间,三班倒立体施工,优质高效推进,如期完成了建设任务、交出了满意答卷。
探索打造安置区域优质教育
一是选优配强师资队伍。省教育厅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教师配备十要点》,进一步指导各地强化区域师资配备,积极推进“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在统筹用好用足现有教师资源的同时,采取特岗教师招聘、引进、考调、跟岗、交流学习等方式,配优建强安置点配套学校师资力量,其中以遴选县域内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师为主,累计配备安置点配套学校教师3万余人,全员培训安置点配套义务教育学校教师2.8万余人。遵义市汇川区、黔南州福泉市、黔东南州凯里市等地实施县管校聘改革,编制动态调配,采取事业招聘、特岗教师招聘、交流学习等方式配备安置点配套学校师资。
二是组织高校领办提质。省教育厅组织召开市(州)本科高校领办安置点配套学校工作推进会和调度会,全省9所市(州)本科高校着眼脱贫攻坚任务现实需要,将提升领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己任,多措并举补齐领办学校短板弱项,与13个县(区)人民政府及教育局签订领办安置点中小学幼儿园协议,从高校遴选教学管理骨干任领办学校副校长,选派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生担任领办学校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等教师。
龙里县易地扶贫搬迁后新建的龙里第七小学的学生们在上课。
充分发挥配套学校关键作用
一是促进搬迁群众想搬。各地普遍反映,搬迁群众大多思想保守、顾虑较多,基层干部有时讲再多的理由、再多的好处,都难以打动搬迁群众主动搬出。但通过从搬迁群众子女入手,让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到搬迁后更加优质的教育,转变思想观念,以此带动父母们“搬得出”。这种“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让搬迁工作从“劝搬”变为“想搬”,优质的教育保障成为搬迁群众搬迁入住的动力,为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促进搬迁群众“搬得出”发挥了重要作用。黔西南州晴隆县坚持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先行,为顺利推进三宝乡整乡搬迁工作,针对搬迁群众“不愿搬”的情况,一方面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思想疏导和教育引导,另一方面采取率先将适龄儿童少年接入县城安置点配套学校住宿就读的办法,让搬迁群众子女首先享受到城区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以他们亲身感受和喜人进步,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搬迁后的实在好处。黔南州惠水县在县城安置点提前规划建成惠民幼儿园、惠民小学、思源实验学校等公办优质教育资源,极大提升搬迁群众搬迁入住意愿,实现“以学促搬”,有效助推教育移民、教育扶贫。各地安置点配套学校还通过主题班会、家委会等形式,召集家长开展搬迁前后比较观教育,讲解孩子到安置点配套学校就读以后的成长变化,进一步帮助搬迁群众增强和安心在安置地工作生活的信心。通过相关调研走访了解到,搬迁群众大多文化水平低、无一技之长,搬离故土、来到城镇后,长远的担忧还是就业收入生计问题,但为了不让子女走自己的老路、成为“贫二代”“贫三代”,不管自己再辛苦,都还是要“挪穷窝”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搬迁群众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转变将会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是重塑搬迁学生自信。搬迁前,搬迁学生普遍在农村学校就学,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农村学生普遍对学习的要求不高,成绩也一般。搬迁后,搬迁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城镇教育资源,改善了学习环境,在更加浓厚的教育氛围中,学习成绩整体得到极大提升,自信心明显增强。据安置点配套学校老师介绍,有的搬迁学生刚转入安置点配套学校时单科成绩只有十几分,学习基础不好,学习动力明显不足,但入校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搬迁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升,有的已经能够达到七、八十分,自信心明显增强。老师们也反映,搬迁学生长期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影响,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行为习惯不佳,良好习惯、文明行为欠缺,刚转入安置点配套学校时,少数学生适应新环境能力差、融入能力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小学、幼儿园的校园花坛下不时还会发现大小便。针对这些搬迁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状况,各地安置点配套学校广泛开展行为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主的新市民融入教育,帮助搬迁学生逐渐融入新环境,养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帮助其塑立自信、点燃梦想,同时在安置点开办“四点半学校”等办法,有效解决学前幼儿、中小学生课外教育辅导、引导关爱的难题。老师们普遍反映,从转学时间算起,一般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绝大多数搬迁学生能够较好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举止更加开朗自信,行为更加文明礼貌,有的孩子还萌发到外边去上大学看世界的理想。
来源:贵州省教育厅
编辑:罗忠显
审核:罗曦
责任编辑:
有话要说...